早教机构五花八门,课程设置多种多样,同样的,家长们青睐早教机构的原因也不尽相同。那么,你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呢?
年轻父母热衷于带宝宝上早教机构,这也成为家长们新的一门必修课。那么青睐早教课的家长们都是怎样一种心情呢?看看你属于以下哪种类型吧。
高端助推型
案例:从乔治9个月起,艾翠红每周至少陪儿子到早教中心呆上两个半天,儿子要在这里接受涉及规则意识、专注意识、自理能力、交往能力、互尊互助、乐于分享、关爱他人等方面的学习训练。作为首批高级会员,她一次性付费2.5万元。“别看孩子小,他就像一粒种子,各项能力正处于萌芽期,也很敏感,我想抓住适合的成长阶段,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。”艾翠红说,自己以前是小学教师,丈夫是英国人,夫妇俩都很关注孩子的教育,觉得越早下功夫越好。“傍晚时分,当月色和天空近乎一色时,他能明确地指出月亮的方位。看到小蚂蚁时,他会看得很专注,一盯就是上十分钟。”艾翠红对儿子目前的训练效果颇为认可。在她看来,儿子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同龄孩子所不具备的注意力,而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小编点评:他们可以说是早教行业的“助推器”。他们有的是“海归”,有的是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,可能并不是最富有,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得更早、更多。他们行走于国内外发达城市,对一些与早教相关的理念、机构早有所闻,并有强烈的认同感。这类家长一般是早教机构初落户于某个城市的第一批会员,他们享受最优惠的价格,并通过口碑相传的方式,为早教机构吸纳更多会员。
自主学习型
案例1:“生伢可能只要几个小时,教育伢那可是一辈子的事。谁也不是一生完伢就知道如何当父母的,不学不行!”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,半年来,田女士每周一次带1岁4个月大的女儿珊珊去位于一家早教中心学习。田女士称,光靠一周一次、每次1个小时的训练,小孩肯定难教好。她看中的是早教机构专业的育儿方法,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家庭那样今天奶奶来,明天妈妈来,后天外婆来,就是想自己多学一些,平时哪怕在家里也可以对女儿进行延续教育。
案例2:市民李女士最近刚刚加入“早教圈”,李女士9个月大的儿子奶酪终于熬不住,倒在教室外的沙发上睡着了。“才学了三次课,暂时看不出什么,不过我觉得挺有意义,学了些教育小孩的方法,回家后可以继续教。”李女士坦言,虽然当了妈妈,可教小孩的知识几乎为零,此前都是老人帮着带,主要是照顾好儿子的生活起居。她不希望自己角色缺失,经同事介绍,她决定陪儿子到早教中心同步学习。
小编点评:不知道如何教小孩好,就花钱到早教机构“取经”。许多“80后”父母自己还是个没玩醒的孩子,对教育下一代可以说是茫然一片。于是,他们将自己列为学习的主体,通过陪孩子一起游戏、玩乐,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,这类家长在早教机构中占多数,也是早教机构较易游说的家长。
品牌享受型
案例:这家讲源自美国,那家说来自英国,还有什么意大利、澳大利亚……打算送8个月大的儿子接受专业早教,陈女士前段日子带着儿子四处上试听课,被早教机构五花八门的来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。陈女士说,本来距自家不远就有两家早教机构,带着儿子参加了两次试听课后,感觉还不错,儿子每次都玩得很开心。在跟其他家长接触的过程中,又有人推荐了另外几家早教机构,于是她领着儿子一一探访。
陈女士表示,价格不是她考虑的主要因素。对比而言,她更青睐有着国外背景的品牌机构,尽管有些培训项目是雷同的,但她更看重大环境,比如:教学规模、装潢设计和人气等。
几经考虑,陈女士为儿子选择了一家有着美国背景的早教中心,“规模最大,说明人家有经济实力;会员最多,说明人家已经形成了专业口碑。”
小编点评:他们收入颇丰,衣、食、住、行都讲究品牌效应,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遵循这一原则:贵不要紧,专业就行。他们送孩子去早教中心,不一定要求孩子学到什么,课怎么上都不介意,只要孩子玩得开心就OK。这类家长或许对早教知之甚少,期望值也不高,但他们引领了另一种时尚。
意识投资型
案例:“说down……down……,快说,你不说咱们就不离开教室。”遇到余女士时,她正拉着1岁2个月大的女儿学念英语单词,女儿扭来扭去就是不愿意开口。原来,余女士和女儿刚刚上完一节音乐课,老师通过站、蹲等肢体语言,教大家领会up与down的区别和意义,可女儿一点也不配合。
“没关系的,今天表现也很不错。”早教中心一位老师见状,连忙“转弯”。
余女士的丈夫和她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,家庭月收入不到4000元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她是“拉赞助”送女儿进早教机构的,“爷爷奶奶出一半,我们出一半”。
小编点评: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!这句话的影响范围之广无法统计,可以肯定的是敲在了普通工薪阶层父母的心窝里。他们收入一般,有的家长甚至要节衣缩食为小宝贝每周一至两次,每次50分钟左右的早教开发“买单”。这类家长很可能自身发展平平,寄厚望于孩子,把教育视为一次重大投资,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将来的生活状况。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,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格外紧张,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动作以及现场反应,严格要求。
攀比跟风型
案例:“几个同事的孩子都在学,我们条件又不比他们差。”刘女士表示,儿子刚满1岁,是早教中心的会员。她计划每个月投入到孩子教育上的支出约800元,而早教中心的收费是96节课9300元,尚在其承受能力范围之内。
刘女士坦言,起初她对花将近100元钱送这么小的孩子上40分钟课持怀疑态度。同事的孩子与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,先报名学了一段时间。令她触动的是,同事的孩子原本胆小、认生,居然变得活泼大方起来,每次见到她都笑眯眯地主动跟她打招呼。后来,她也给儿子报了名。
小编点评:攀比是跟风型家长送孩子去早教机构最直接的原由。这类家长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,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也很重视,对如何教育好孩子却比较迷茫。一旦身边有人接触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、教育方式,且反映良好,他们就会跃跃欲试。跟风型家长表面上“抱团”,私底下喜欢互相较劲儿。
花钱找伴型
案例:早上出门前,做好饭、菜、汤,用微波饭盒打包好带到早教中心,陪双胞胎女儿上课,中午在早教中心用微波炉把饭菜热一热,午餐问题就地解决。女儿困了,就躺在早教中心的大沙发上睡一觉,睡醒了继续玩或者回家都可以。近一两个月来,潘女士对这种旁人看来如同打仗的生活悠哉乐哉,“就当外出野餐”。
性格外向的潘女士有一对1岁7个月大的双胞胎女儿,偏偏两个女儿都比较内向,尤其小女儿很是怕生,见了生人就躲,是个“闷葫芦”。“现在不像过去,小孩多半都是关在家里养,想找几个孩子一起玩都难。”一个偶然的机会,潘女士发现附近新开了一家早教中心,她给两个女儿报了名。
小编点评:“有枣没枣打一杆。”即便孩子没有学到什么,起码也落得个好玩。在玩中学习,把学习当作玩。从某种程度而言,这类家长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的。
隔代迷惘型
案例:“八九十块钱一节课,教的内容跟我以前在家里教的东西差不多,就是玩艺多一些。”王大爷没想到,自己这般年纪了居然每个星期还要陪孙子上学。
王大爷说,儿子和媳妇都是“工作狂”,孙子2岁4个月,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玩、睡一直都是由他和老伴照料。儿子和媳妇认为他们太娇惯小伢,非要把宝贝送到早教中心学规矩。
小遍点评:除了年轻的父母外,早教机构里还活跃着一群“奶奶级”、“爷爷辈”的家长,他们的心里恐怕多少有些矛盾。子女太忙,自己好心帮忙照顾孩子,却被子女数落“教育观念落伍”。为免日后落下话柄,或自掏腰包,或子女报销,为高价早教“买单”。